— 露浓 —

【三国】天命(11)

打黄巾之前再补充一章,屯点关键技术……顺便展现一下所谓的世家。顺便说,我基本按照糜竺的一半设定荀家的家产,当然糜竺还经商所以还有别的收入。卢家设定在穿越者技术之前糜竺x2。

----------------------------------------------------------

第十一章 备战之储

卢绣嫁入荀家后第一位上门拜访并且指名道姓求见卢绣的荀家子弟不是别人,正是荀悦。说起来倒是有趣,卢家兄妹入高阳里时荀悦错过了二人,但事后与卢佑书信往来频频,竟成了最了解这兄妹两的荀家子弟。外人或许不知道,但荀悦自然清楚卢佑写下的诸多政法理论天下大略至少一半来自妹妹。卢绣入了荀家,荀悦干脆带着一肚子还未来得及写信与卢佑探讨的想法和问题来见卢绣和荀攸,三人海阔天空地聊了整整一日。这一日过去荀悦愈发讶异;卢绣胸中的百家学说简直深不见底,这一日他听到的已经来不及深思,但似乎不过卢绣所学九牛一毛。至于卢绣屡屡提到的西方学者,安息、大秦这些国家诸事百态,他甚至不敢细想卢绣却是从何得知。

荀悦临走前卢绣取出了早就备下的礼物,是三部本线装纸质书。

“其中之一是我父亲的《尚书章句》。他自觉还有些值得琢磨修改的地方,于是未示于人。不过我好说歹说,终于拿到了初稿。给仲豫看了,说不定还可以给父亲提些一件,”卢绣笑着解释道,“另一部是父亲注解的《荀子》,其中也有些注解评语来自马南郡。最后这一本是我录下的西域大士涂尔干的一些学说,颇引人深思;只是我文笔粗陋不堪入目,还望仲豫叔担待。”

荀悦一愣,然后先翻开了《荀子》。这是他家先祖著作,原文已经是洋洋洒洒十万余言了,再加上注解,就给他这么一叠纸,他一时之间有点不敢相信。当然他翻开一看排版和页数就知道确实但凡存留的荀卿之学全在里面,还有当世大儒的注解,惊骇都被欣喜挤压完了。当喜悦之情略散,他不免踌躇说道,“此礼太厚,实不敢当。若能让我借阅足矣。”

这些年荀悦也隐隐听说京城有纸质的万言书,诗书礼易可以一卷纳之。可这些书本也并不便宜,数千钱至数万钱不等。而有马融、卢植注释的《荀子》全二十卷怎么也得价值数万钱了,再多估计也大有人抢着要;就算卢绣能随随便便就是三本书送出手,他也不太好意思就这么收下,毕竟荀攸还在一旁坐着。

卢绣笑道,“仲豫叔是不是听说这些全本书在京城价值万数乃至数万钱?其实这些本就是我与兄长弄来惠赠友人又或者赚些小钱的,只要手中有典籍原本,复制难处并不大,荀家子弟若想人手一本也不过区区小事。”

在老家的那一年多,卢佑兄妹两在族叔卢盛的帮助下整合了三样技术:肥皂,活字印刷和改良纸张,还有黑火药。他们两个都不是工科人才,全凭零星的理论印象还有族叔的人脉财力无数次试验才终于弄出来勉强看得过去的东西。黑火药搞成之后兄妹两就把技术封存,所有中文资料和试验品毁去,只留了几份英文详细资料。这一点卢盛也大力支持,最后的几次炸药包试验简直把他吓懵了。至于纸张印刷还有肥皂,那自然开始生产赚钱,而技术也在生产中一次又一次提高完善。虽然活字印刷的排版确实需要识字读书的人才,但总体而言复印书籍还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别说卢绣已经准备好了给荀家人手一本的《荀子》,就算他们想要人手一本《史记》《汉书》也无所谓,反正她的嫁妆里有整套活字印刷系统,纸张,还有书——蔡邕开了个好头,卢植没好意思不在独女的嫁妆里压上几箱子书。

荀悦惊喜交加地捧着几本书告辞了。后面几天果然荀家的年轻子弟络绎来访,甚至不那么年轻的也来了——荀亹是跟着父亲荀肃一起来的。荀肃才四十中旬,比荀绲更随性淡然,一点儿长辈架子也没有,便是与卢绣这样的后辈小姑娘交谈也仿佛面对着同龄学者,让卢绣颇是惊讶。事后荀攸告诉她道,“七叔祖便是那个性子,待人温和有礼,不拘长幼尊卑,只看对方才学心志是否与己相合。他看上去很是欣赏你。”

把准备好的二十本卢植、马融注解的《荀子》都送出去后,卢绣和荀家子弟就算彻底混熟了。在高阳里卢绣终于见识到了传统世家的力量。卢家当然也是悠远的大家贵族,但却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弱点:人丁薄弱。到卢植这一辈家中子嗣就只有卢植、卢盛二人,而卢盛更是偏支的偏支。卢植一个活到成年的兄弟姐妹也没有,卢盛也只有一个异母妹妹,嫁了同郡的刘家,也就是刘备本家。卢植一子一女,而卢盛目前也只有一个十岁的女儿。如此薄弱的人丁,理论上来说家族该是衰弱之势,但卢植允文允武,身居高位,卢盛在行商方面简直天纵奇才,富连州郡,卢佑又是少年才名,于是涿郡卢氏倒也显得声势宏伟。而颍川荀家虽然因为党锢之祸无一人出仕为官,族中渐无余财,但那面子上的弱势不过是一时的——人才技术储备轻而易举能撑起一个诸侯国的家族,何来弱势?

荀家子弟众多。八龙虽已折其半,但荀绲仍然教化有道,荀爽仍然威名赫赫,七龙荀肃、八龙荀旉才高德重,更不过四十余岁的年龄。八龙的下一代仍然群星璀璨,从已过而立的荀悦到今年刚十岁的荀谌,总共兄弟十一人,姊妹亦有十人,姻亲囊括了颍川钟、陈、韩、阴、辛等所有大户,也还有卢家这样的外郡大族。荀攸这一支虽然只有他和荀祈堂兄弟二人,但也有个强力外援:荀祈的姐姐两年前嫁到南阳何家,夫君正是何颙的侄儿。这一群年轻人个个都受过良好教育,再加上荀家教孩子比较放得开,爱学什么、玩什么都不太拘束,荀家子弟个个都有些奇妙的特技。

比如荀家的宾客私兵一向由荀衍、荀攸二人统筹,于是这两人几年下来熟读兵法,颇谐统兵作战之道,连武艺都过得去。荀衍一手百步穿杨的好箭法,荀攸的马术更是出神入化。这让卢绣很是羡慕,毕竟乱世之中马术简直是性命攸关的技能,难怪荀攸能跟在曹操身边打了无数险仗却一直平安无事。再比如荀靖独子荀喑喜欢动物,养了一柴屋的信鸽和几对鹰隼,目前正在试验信鸽的超远程回巢能力。荀祈大约是孩子心性,也喜欢小动物,常常黏在荀喑身后——难怪还能被记载一句两人齐名。荀亹对数字的敏感让卢绣觉得应该教他点现代经济学。荀爽长子荀表性子仁厚温软,和佃户们关系特别好,因为怜悯农人于是有空就钻研农田水利帮助提高产量;次子荀棐小卢绣一岁,像他那个后世孙子荀勖一样爱好音律和绘画,所以动不动就来找卢绣请教绘画,兴致勃勃地开始研究怎样按照卢绣所说制作油画棒和彩铅。就连除了政法经略其他似乎什么都不想的荀彧,居然也会调香酿酒。

收了卢绣的《荀子》复印本之后没多久荀彧便送来亲手做的梅花露作为回礼。打开罐子密封的那一刻卢绣整个惊呆,她当然能闻出这花露不仅纯度相比这个年代应有的技术实在有点吓人,更调配了酒精帮助挥发。她当初做肥皂的时候不是没想过搞些香水精油之类的东西,但是没来得及研究出蒸馏技术就被父亲叫去了京城。其实蒸馏提纯酒精的技术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高纯度酒精是医疗和防疫神物。想不到还没等她想起来再去钻研一下,技术就直接送到她手里来了。

卢绣便几分好奇地调侃荀彧,“这要是碰到嗜酒的人,看到你居然用这般醇的酒配什么梅花露,少不了和你打一架吧?”

荀攸笑道,“幸好整个高阳里也就他一人好饮。”

荀彧有些羞涩,便只是微微一笑,没说什么。卢绣忙接口道,“如今可就不是他一人了,我亦好饮!你是怎么蒸花露蒸酒的?这我一定要学会了,今后有妙用。”

之后的大半年里卢绣时不时地就找荀彧一起试验蒸馏酒,从水桶竹管开始,到最后用上特别订制的陶制容器,各种尝试折腾之后倒真做出了色清如水,喝在嘴里感觉少说五十度的白酒。其实再提纯达到医用酒精的水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总要考虑产量和效率。第一次蒸出白酒,荀彧兴致颇高地试了一口,然后差点没被呛死。之后他便用看妖怪的眼神看着卢绣一口气将成品喝干。

“看来你并不好饮,”卢绣笑道,“这要让真喜欢酒的人尝上一口,这会儿大约已经乐疯了。”

“文誉难道当真这般嗜酒?”荀彧大约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我倒没有那么爱烈酒,只是烈酒于治病防疫皆有奇效,留着这个方子正好备不时之需。不过自然有爱烈酒的人,足以让这酒成为摇钱树。对了,我想将这蒸酿酒的方子送于我族叔,可否?他在冀州行商已久,当真能让这酒日生斗金。按照盛叔的习惯,当会分我三成利润;这利润你我平分如何?”

荀彧继续用看妖怪的眼神看她,于是卢绣转了转眼珠,笑着说,“你的那份利润我算成书给你怎么样?你可以随意提,只要我或者卢家有的都没问题,对,包括我嫂子的嫁妆。”

这句话一出半秒钟空隙都没有荀彧就点头了,还说,“些许小事,倒也不用告之父辈了。”

这件事的结局就是卢绣再也没停过给荀彧送书。冀州富足,绝不缺乏能以高价买好酒的人;白酒说不上真正日进斗金但利润确实可怕,哪怕一本书算十万钱荀彧的那份利润也可以每个月来个三五本。一开始荀彧提的还都是正经要求,什么《周髀算经》,《考工记》,《司马法》,《论衡》,等等。于是卢绣就一本一本地给他印——当然每次多印几本顺便散给感兴趣的荀家子弟自不在话下。到后来卢家所有藏书都被敲诈干净了,荀彧开始提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比如“西域地理志”,“大秦举荐人才之法”,“西方论述天命之作”,诸如此类。荀彧想学卢绣也不曾吝啬过,只要是自己能说出个道道来的定然写下来给荀彧去研究,当然,还要在里面强塞些自由主义精神的私货,反正给当世大才灌输跨越时空的思想这种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聊胜于无。

也就是嫁进荀家的那一年秋天,荀表满心欢喜地来寻卢绣,说,“卢夫人,年初时你提到的稻田饲鱼养鸭竟真颇有些好处。东头有两家人试了试,那二十大亩田比往年每亩多得十之二三,更别说鱼与鸭所得。”

“当真有效?”卢绣自己也感到一阵惊喜,毕竟立体种植这种玩意儿她也是偶尔在新闻里瞅见一眼,也没什么研究,更不确定效果。她便又问,“那多得了十之二三,一亩能有多少米?”

“不过二十亩田,得了近八十石米,百五十余尾鱼,三十余只野鸭;今年尚有此获,若是丰年那当真了不得!这鱼米共养的道理倒让我想到了,《氾胜之书》中有言,瓜、薤、小豆区间相种,相互补益,一亩能得万余钱……”

荀表背农业典籍的时候卢绣飞快地算了一下。荀家对佃户非常宽厚,地租不过四抽一,如果亩产四石,那一个男丁耕十亩田可入三十石米,能管五口人吃饭,养的鱼和鸭子就能算纯收入了,再有妇女儿童养养蚕做做针线活,日子倒还不算太差。高阳里的万余亩地荀家往年收租大约八千石粮食,如果能全面增产十之二三那能收入近万石。这数目大该能让荀家子弟花钱时不用太抠,屯好粮以备不时之需,但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多。若是要像历史记载中鲁肃那样,年少任侠散财之后还能随随便便屯着六千斛的粮,随随便便就送给周瑜三千斛,这就不太可能了。果然不经商不出仕又对佃户太好的大族日子不好过啊!

荀表终于唠叨完了,卢绣看他一脸兴高采烈,没好意思不发表意见,沉思片刻后便说,“我也曾听人说过间作套种的道理,说是高杆作物之间可以植贴地而生又喜阴的作物,比如粱间种豆?还听说过大豆胡麻亦可间种。只可惜我也懂得不多,只能告诉你这些道听途说。我们家种胡麻么?若是能自得灯油那便好了。”

“竟然还有这等说法?待我想想当如何一试。”

卢绣憋住笑意,自然找了个借口告辞,好放荀表回去查典籍计划农业试验。

日子过得平平无奇,但技术和钱粮就在无声无息中渐渐多了起来。因为烈酒的成功,远在涿郡的叔父送来两匹宝马作为礼物。只是那两匹宝马性子太烈,荀攸一开始怎么也不放心让小妻子骑,卢绣一怒之下整了两幅双边马镫,科技树上又攀爬了微不足道的一步。再后来一个偶然机会卢绣发现高阳里的陶匠竟然还会烧玻璃;当然,只是纯度低得没法看的彩色半透明玻璃,用来做些小饰物。 卢绣和哥哥讨论了半天,给出一大对似是而非的建议让陶匠试验。待后来找到品质更纯的石英砂和白云石之后,还真做出了越来越透明的玻璃,甚至如愿以偿地磨出了凹凸镜片,正好能拼个单筒望远镜。不过望远镜前前后后耗费了几近三年,望远镜之前倒是得了许多透明度很是不错的玻璃器皿,除了散给族人基本都被荀攸拿去送了钟繇。

日子过得太过充实,连即将到来的天下大乱都变得模糊。直到有一天卢佑在家信中写道,“要不然我们再写出篇论文,阐述一下太平道的威胁?我也是实在想不到别的什么办法了。”


评论(8)
热度(1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2016-02-24

15